欢迎访问第二金融网  今天是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关注财经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

推动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 “长钱入市”还有哪些困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孙诗卉 实习生 陈嘉琪 上海报道

近年来,多项政策提及保险资金应当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为建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做贡献。但迄今为止,推动“长钱入市”效果并不显著。根据2023年末险资投资业绩单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配置合计3.5万亿元左右,仅占比14%。

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对A股作工作部署和要求时,强调“要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3年8月末,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表示,证监会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共同为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促进资本市场与中长期资金良性互动。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关于“长钱入市”的探讨也受到了各方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指出,中长期资金入市难面临三大“隐性障碍”——偿付能力指标约束、长周期考核推动长期投资入市难、实践中年金基金混合运作不利于差异化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市场投资生态,引导塑造更多“长钱”“稳钱”入市。

中长期资金不足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应当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但长期以来,A股“牛短熊长”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功能发挥。业内普遍认为股市中长期资金不足是一大重要原因。从投资端来看,中长期资金作为稳定的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可以维持长期的预期回报;从融资端来看,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推动资本市场服务下沉,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长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枢纽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吸引“长钱入市”,使得长钱长投,是当前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话题。

然而,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当前我国A股市场中的中长期资金占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保险资金为例,根据2023年末险资投资业绩单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债券投资占比最大,国内产寿险公司共计有超过12万亿元资金配置于各类债券,占比超四成;相对地,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仅8.65%,证券投资基金配置仅5.45%。

长钱为何难入市?

贾文勤指出,中长期资金入市难主要面临三大“隐性障碍”。首先,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受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约束。偿付能力新规实施后,整个行业偿付能力指标大幅下降的同时,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也因偿付能力指标与投资权益比例的正相关关系而呈现不同程度降档;

而以长周期考核有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仍面临挑战。2023年10月,财政部将国有保险公司经营效益评价指标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有助于引导行业实行长周期考核,但以此有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并不尽如人意;

另外,实践中年金基金混合运作不利于差异化投资。对不同年龄段的年金实施差异化管理,可增强投资运作效率,打破整体入市困难的僵局。但我国实行不同风险偏好、不同年龄的资金混合运作,使得年金基金整体权益投比例偏低。

此外,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长钱入市”意愿不高还有一大原因就是股市波动下,A股市场表现与预期之间存在的偏差,导致很多“长钱”选择了更为保守的策略,“长钱”预期谨慎的背后其实“信心不足”。

如何吸引长钱入市?

若要顺利吸引长钱入市,一方面要消除前述使得长钱入市难的三大“隐性障碍”,另一方面也要尽快扭转市场悲观情绪,重建资本市场理性预期。贾文勤建议从加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顶层设计;研究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并弱化指标对权益投资的约束;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3年以上的长期考核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养老金权益投资比例;鼓励公募基金主动优化服务五个方面进行改善。

杨宗儒则提出:优化考核机制,让“长钱能长投”;改进金融服务,让“短钱变长钱”;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创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吸引“长钱入市”一直是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前也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落地。近日,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及,“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

这是财政部在2023年10月底下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后,监管部门再次提及“长周期考核”。

关于长周期考核,《通知》指出,将此前的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这意味着考核周期由原先的一年延长至三年。

“长周期考核,旨在按照保险行业运营规律,增强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继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财政部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长周期考核制度,可以促进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双赢。拉长绩效评价与考核周期,可以引导保险公司的长期稳健投资,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长期收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险资的长期优势,降低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减少出于短期投资业绩压力的跟风踩踏行为,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倡导长期价值投资。

同时,实施长周期考核有利于促进险企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由于考核短期化可能导致的高管人员道德风险,一定程度上利于稳定资本市场预期。

“对保险公司实施长周期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险资入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拉长考核周期有助于险资提高股票等权益投资。虽然短期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长期来看,不仅投资风险小,还能提高保险资金的回报率。”

不过,业内认为,目前来看该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政策影响范围较为有限。受直接影响的仅5家国有机构,资金运用余额占全行业比例约36%。5家机构权益投资比例已在17%至27%之间,接近各自监管比例上限。另一方面,公司内部考核存在一定惯性。投资人员仍普遍以短期投资业绩为首要目标,这一情况在短期内难有转变,在权益市场波动较大、短期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大幅增加权益投资的意愿并不高。

除了长周期考核,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从弱化指标对权益投资的约束这一角度做了一些尝试。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为增量险资入市释放了更大的空间。具体来看,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科创板普通股和公募REITs中未穿透的资产,风险因子分别从0.35、0.45、0.6调整为0.3、0.4、0.5,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赋值为0.4。国泰君安刘欣琦团队认为,适度降低权益风险因子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从而提升权益配置的上限。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第二金融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