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要
上海市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经济实力及城市竞争力持续居于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市GDP超四万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人均GDP达19.03万元,在省级行政区中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上海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市财政实力雄厚,财政收入质量高,自给能力强。上海市是国内首批启动隐性债务清零的试点城市,政府债务负担轻,整体偿债能力强。
从上海市下辖区层面看,上海市各区经济实力分化较大,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黄浦区人均GDP居于首位;上海市各区产业均衡发展,依据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政策落地,促进城市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上海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浦东新区最强;各区收入质量均较高。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各区整体政府债务余额增速不高,各区负债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仅崇明区受制于经济体量小,负债率相对较高。从地方政府债务率看,金山区、杨浦区、崇明区、黄浦区和奉贤区债务率指标相对较高,浦东新区、长宁区、宝山区和虹口区地方政府债务率较低。
上海市内存续发债城投企业数量一般,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市本级、奉贤区和静安区,浦东新区发债城投企业最多。2023年,上海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保持净流入状态,且净流入规模大幅增加,以浦东新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为主。2024年1-10月,上海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2023年全年。整体看,上海市城投企业多数具备自身造血能力,城投企业普遍资质较优,区域再融资能力强。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债务余额的区域集中度较高,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各区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偿债压力较小。浦东新区、市本级和静安区未来三年债券集中到期规模大。金山区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程度较弱。
一、上海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1.上海市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上海市位于中国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交汇要处,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及科技创新中心,经济实力及城市竞争力持续居于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市GDP总量居于全国城市首位,人均GDP19.03万元,在省级行政区中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上海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市区位优势突出,是长三角核心引领城市,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上海市简称“沪”或“申”,地处中国东部、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区位优势显著,居于中国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的T型交汇要冲,是长三角核心引领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行政区划面积6340.5平方千米,下辖16个区,常住人口2487.45万人。上海市海、陆、空集疏运体系强大且持续完善,是全国重点交通枢纽城市。
上海市城镇化水平很高,人才优势突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45万人,较上年底净流入11.56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80.1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7.28万人。上海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9.33%(202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16%)。上海市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优势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上海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和教育机会。上海人才资源总量累计超过679万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保持10.00%以上,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国总数超过25.00%。上海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多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两位。
上海市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218.66亿元,经济总量持续居于全国城市首位;GDP增速为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上海市人均GDP为19.03万元,在省级行政区中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2024年1-9月,上海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389.18亿元,同比增长4.7%,经济稳步增长。
上海市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上海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0.2:25.7:74.1调整为0.2:24.6:75.2,第三产业占比持续超过70%,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业是上海服务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3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达86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当年全市GDP的18.31%,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59%。上海市产业链及供应链基础好、市场辐射能力强,第二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和生物医药六大重点行业,培育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宝山钢铁等知名企业。2021-2023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2013.99亿元、42505.68亿元和39399.57亿元。“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2023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73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9%,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1%、21.3%和4.8%。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2024年1-9月,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回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389.1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032.81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5.59亿元,同比增长5.8%。
国家战略与政策助力区域发展。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引领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经济和政治战略地位突出。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深入实施,上海市经济实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不断为国家改革开放举措及制度创新进行探路,是我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中央出台多项创新性金融及贸易政策支持上海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为上海改革创新持续赋能。上海是近现代中国金融业的重要发源地,自2019年初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来,上海市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市场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提高资金供给效率,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8年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核心引领城市,上海在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协同、对外开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等方面积极加强与苏浙皖三省相互赋能,带动长三角地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上海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上海市财政收入规模大,整体财政实力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首位;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财政自给能力很强,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上海市政府债务负担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偿债能力强。
上海市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均排名全国靠前(按照从低到高排序)。2023年,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综合财力*100%)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GDP*100%)分别为66.60%和18.71%,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中均排名第2位。
二、上海市各区经济及财政状况
1.上海市各区经济实力
上海市各区经济实力分化较大,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所在地,其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黄浦区人均GDP居于首位。上海市各区产业均衡发展,依据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政策落地,促进城市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市下辖16个区,按主体功能区划分,上海市可分为四类功能区域,即都市发展新区(浦东新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中心城区及宝山区、闵行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及奉贤区)和综合生态发展区(崇明区)。
2017年12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规划将上海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政府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心辐射”即加强中心城区、主城片区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强度,引领上海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两翼齐飞”中东翼指洋山深水港和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扇面,西翼包括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扇面;“新城发力”是指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将其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与上海主城区合力形成1+5的上海市域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核心作用;“南北转型”指南边金山和北边宝山两个基础产业城区的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一南一北两个化工和钢铁产业基地,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向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多元化进行转变。
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市各辖区均衡发展、错位竞争,各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清晰,核心积聚效应明显。从产业分布看,浦东新区作为都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航空及高端设备、汽车、航运贸易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其未来定位系加快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浦东新区全区产业集中分布在陆家嘴、张江、金桥和外高桥4个国家级开发园区以及世博、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片区等新兴区域。都市功能优化区是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集聚高端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各区产业经济处于传统优势地位,以航空及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都市功能优化区集聚了以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科创服务等领域为主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浦园,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的漕河泾开发区,以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为代表产业的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创新园区等。新型城市化地区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新增长极。新型城市化地区传统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其中,金山区以石化为支柱产业,同时着力发展以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华东无人机基地、湾区生物医药港和碳谷绿湾产业园区;松江区五大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产城融合聚集区;嘉定区以汽车制造为主导产业,主推建设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同时以嘉定新城为核心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区;青浦区以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和会展等产业为支柱,奉贤区重点发展美丽健康、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综合生态发展区即崇明区,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代化综合生态岛、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品质。
上海市各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浦东新区GDP超过万亿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GDP规模来看,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所在地,2023年GDP总量达到16715.15亿元,其经济实力在上海各区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都市功能优化区中除黄浦区、闵行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六个区GDP超过2000亿元外,其余各区GDP均在1300~2000亿元;新型城市化地区中嘉定区GDP超过2000亿元,其他各区在1100~1800亿元;崇明区GDP为421.86亿元,系全市最低区域。从GDP增速来看,2023年,长宁区GDP增速达到12.8%;松江区GDP同比有所下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7%;其余各区GDP增速在1.7%~8.2%。
黄浦区人均GDP继续领跑,崇明区排名末位。从人均GDP看,2023年,黄浦区人均GDP超过60.00万元,远高于其他区。分区域来看,前七名中,除浦东新区(28.76万元)外,其余各区均位于都市功能优化区;新型城市化地区中嘉定区人均GDP最高;新型城市化地区中松江区、都市功能优化区中宝山区等相对靠后,不足10.00万元;崇明区人均GDP处于上海市末位。
黄浦区、静安区等都市功能优化区第三产业发达;奉贤区、金山区等新型城市化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从产业结构看,浦东新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汇集了超过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超过800家各类研发机构,2023年,浦东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559.7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5.1%;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7358.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9%。都市功能优化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各区产业结构优势较强,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前六位的区均处于都市功能优化区,分别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虹口区、徐汇区和普陀区,占比均在90%以上。新型城市化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传统工业制造业集聚度较高,除青浦区和松江区外,其余3区第二产业占比均在50.00%以上。综合生态发展区即崇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但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2.上海市各区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1)财政收入情况
上海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浦东新区最强,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次之,崇明区最弱,但整体看各区收入质量均较高。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方面,上海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都市发展新区最强。具体来看,2023年,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00.81亿元,在各辖区中遥遥领先;排第二位的闵行区一般预算收入326.70亿元,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嘉定区、青浦区、奉贤区和松江区七个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介于229.03~287.80亿元;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多在150.00~200.00亿元之间,金山区和崇明区居后,分别为110.92亿元和102.65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方面,2023年,崇明区出现负增长,主要系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税收征管方式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税收收入明显减收所致;普陀区和徐汇区增长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1.81%和10.87%,其余各区增速在3.00%~9.10%之间。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看,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普遍较高,其中浦东新区、崇明区、嘉定区、徐汇区、长宁区和金山区税收收入占比超过90.00%,杨浦区、宝山区、松江区、普陀区和青浦区相对一般,税收收入占比不足85.00%。
从财政自给率看,2023年,上海市各区财政自给能力整体较强,除长宁区、虹口区等少数区域外,多区财政自给率较2022年有所上升。2023年,黄浦区、长宁区、静安区和浦东新区财政自给率均超过80.00%,崇明区财政自给率较低为35.65%,其余各区均超过52.00%。
2023年,上海市大部分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浦东新区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持续居于上海市首位,2023年达629.60亿元;闵行区、嘉定区和青浦区政府性基金处于210.00~260.00亿元区间,规模相对较高;宝山区、徐汇区、普陀区、松江区规模在155.00~170.00亿元区间,奉贤区、杨浦区、静安区和虹口区规模在100.00~130.00亿元区间;其余各区政府性基金收入不足100.00亿元,其中长宁区、崇明区不足25.00亿元。受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政策调控等多因素影响,2023年,除虹口区、宝山区和徐汇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外,其他各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不同程度有所下降。
上海市大部分区域自身财政实力很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较高。长宁区、黄浦区、静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贡献度很高,超过60.00%;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最低,为31.26%,但其上级补助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最高,为64.34%。
(2)政府债务情况
上海市各区整体政府债务余额增速不高,浦东新区、静安区近三年政府债务余额持续压降,各区负债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仅崇明区受制于经济体量小,负债率相对较高。从地方政府债务率看,金山区、杨浦区、崇明区、黄浦区和奉贤区债务率指标相对较高,浦东新区、长宁区、宝山区和虹口区地方政府债务率较低。
2023年末,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除新疆外均较上年底有所增长,其中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速最低(3.44%)。从上海市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变化看,近三年,浦东新区、长宁区和静安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持续压降;徐汇区政府债务余额增速最快(11.72%),主要系新增债务用于学校新建、道路拓宽及旧区改造等;其余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增速均在4.00%以下。政府负债率方面,2023年,崇明区受制于经济体量小,政府负债率最高(100.49%),其余各区均在40.00%以下,浦东新区、长宁区负债率低于5.00%。政府债务率方面,2023年,除金山区、杨浦区、崇明区、黄浦区和奉贤区外其余各区政府债务率均在100.00%以下,青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松江区和长宁区债务率低于40.00%。2021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成为国内首批启动隐性债务清零试点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下辖的浦东新区、松江区、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和闵行区已公开宣布存量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债务管控方面,2014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沪府〔2014〕44号),从化解存量债务、规范举债融资、强化债务监管等方面对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上海市政府严格实行政府债务月报制度,实时跟踪分析本市政府债务到期和变动情况。参照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上海市政府建立了本市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根据财政部的测算评估结果,及时对本市债务高风险的地区进行预警、提示,并出台《上海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沪府办〔2017〕36号),明确应急组织机构、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理和保障措施,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2021年,《上海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沪财绩〔2021〕27号)出台,进一步加强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全流程绩效管理,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总体看,上海市各项债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债务风险监测措施,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提供了保障。2023年,上海市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19.6亿元,包括新增债券617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旧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污染防治等生态环保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以及偿还当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上海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保障本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等,有效发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撑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上海市坚持化存量遏增量,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专项债券穿透式监测,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海市各区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率较高的部分区域针对债务管控方面的工作安排与上海市要求相呼应,基本围绕坚持化存量遏增量、强化监测专项债券使用等要求展开。
三、上海市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1.城投企业概况
上海市存续发债城投企业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市本级、静安区和奉贤区,主体信用级别以AAA和AA+为主,整体资质较为优异。
截至2024年10月底,上海市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54家,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市本级、静安区和奉贤区,分别为10家、7家、7家和7家。从主体信用级别区域分布看,上海市城投企业中AAA主体共23家,主要集中在市本级和浦东新区;AA+和AA主要分布在各区级平台。上海市城投企业整体资质较为优异。
从级别迁徙看,2023年至今,浦东新区1家存续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从AA+调高至AAA,为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嘉定区1家存续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从AA调高至AA+,为上海嘉定住房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此外,上海市其他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等级无上调或下调现象。
2023年以来,上海市区域内未发生城投企业信用风险事件。
2.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2023年,上海市城投企业债券净流入规模大幅增加,资金主要流向浦东新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2024年1-10月,上海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2023年全年。
2023年,上海市共有37家城投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以浦东新区、静安区、奉贤区和市本级为主。其中,市本级城投企业4家、浦东新区城投企业10家、其他区级城投企业23家,发行规模合计579.52亿元。2024年1-10月,上海市债券发行数量合计93只,发行规模合计835.21亿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从主体级别看,上海市城投企业AAA、AA+和AA债券发行金额占比分别为67.79%、30.77%和1.44%。
2023年,上海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合计957.71亿元,净流入规模大幅增加。其中浦东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占比近半,市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占23.19%;浦东新区和市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分别增加123.81亿元和480.83亿元,主要系旧区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所需资金较大所致。2023年,除虹口区、普陀区和徐汇区净融资额为负外,其他地区净融资额均为正,大部分资金流入市本级和浦东新区等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整体看,上海市城投企业普遍资质较优,区域再融资能力强。
3.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上海市城投企业普遍具备一定造血能力,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各区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偿债压力较小。浦东新区、市本级和静安区未来三年债券到期规模大,其他区域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2023年,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整体表现为净流入,再融资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余额合计7939.50亿元,市本级和浦东新区城投企业债务各占约三分之一,静安区、黄浦区和奉贤区合计占约五分之一,区域集中度较高。
债务负担方面,由于上海市区域内城投企业所持的土地、房产等资产价值相对较高,市场化转型推进较好,企业自身普遍具备一定造血能力。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轻,仅长宁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高于60.00%,静安区和浦东新区处于50.00%~60.00%之间,黄浦区、奉贤区和徐汇区处于40.00%~50.00%之间,其余各区及市本级均处于40.00%以下。2023年,受偿还长期借款以及收到资本金注入影响,虹口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大幅下降。
截至2024年10月底,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为2516.16亿元。债券集中兑付方面,2024年11-12月、2025年及2026年,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考虑行权)规模分别为120.00亿元、484.01亿元和398.08亿元,分布较为均匀。分区域看,浦东新区、市本级和静安区未来三年债券集中到期规模大,其他区域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
短期偿债指标方面,截至2023年底,除静安区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小于1.00倍外,其他区域的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倍数均超过1.00倍;除市本级、宝山区、黄浦区、嘉定区、静安区、杨浦区和长宁区外,其他区域的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截至2023年底,静安区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0.75倍,短期偿债压力在上海市各区中居首;整体看,上海市各区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偿债压力较小。
再融资方面,2023年,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整体表现为净流入。其中,市本级和浦东新区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很大,宝山区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普陀区和徐汇区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整体看,上海市发债城投企业再融资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
4.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各地级市的“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差异较大,其中金山区接近400.00%,黄浦区、奉贤区和静安区超过200.00%,徐汇区和宝山区因债务规模较小,“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较好。